当我谈独处时,我在谈论什么

发布于 2020-05-04  2.35k 次阅读


本文于 2020年5月5日 1:44 更新,注意查看最新内容

如今,我想独处不是耍酷,但也不是阑尾。

—— 题记

我有一支军队

起码在两年前,我还觉得独处是一种病,还是一种不能到处声张的绝症。

所以即便在最紧张的高三,去卫生间要陪厕员、看书要陪读员、吃饭要陪吃员。高中毕业后,曾有人说:“虽然你没有小龙女的貌美,但还真是不食人间烟火。”

那时,觉得没有融入集体,就说明你这个人有问题:无论是身体的疾病还是心理的孤僻耍酷,你总有一个不对劲。藏身集体,则无比的舒适安全,集体内的保护壁垒可以让你无所顾忌的议论其他。遇到不爽,整个集体会化作你的军队,指哪打哪,战无不胜。

年少总对消亡抱有深深的恐惧,常在独处的夜里思考:死后我会去向哪里,谁又会记得我,这样的思索总是让人不寒而栗。因而我对所有东西都无比眷恋,比如C送我的地铁牌,和A上课传递的纸条,不用怀疑,我都好好地收藏着,害怕日子倏忽而过,过往也随之殉葬。

上帝,别拯救女王

也忘了是怎么个机缘巧合,大二开始,多的是一个人背着书包在校园里溜达。这时,感觉独处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。张爱玲也说: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,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。不喜欢成群结队的去吃饭、逛街,觉得陪伴、等待、漫天胡扯是最没有意义又浪费时间的事情。一个人是最自由的存在实体。上课,想听就认真听,间或和老师交流;不想听了,就挑个阳光可以洒进来的角落,看自己的书。课后,可以去做想做的任何事情。

因为理解是无数误解的巧合而已。在集体里,从众是最最容易的事情。大家的意见,你只要举手同意,或者默认就万事大吉,而拥有一个人的略带诗意的感触就会被人嘲笑。有时候为了继续保持在集体里的位置,你不得不附和他人。集体掩盖了你的不足,但也埋葬了你肆意飞扬的个性,让你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。

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热烈的活着,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温暖。更多的情形是有话说但没人可说,有人陪伴却无话可说。我困窘的时候你正在欢乐,于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;我欢乐的时候你正不堪重负,于是安慰是捉襟见肘的窘迫。我想穿着背心和凉拖,吃冒着冷气的冰淇林,你却想在漫天大雪里留下你的足迹。正因为你有了从别人那里得到慰藉的期望,才会受到他人有限性的伤害。看着收藏的电影票根,明白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,没有什么会永远繁荣昌盛。既然如此,我还是一个人演奏我的夏季狂想曲。于是,幻想着与外界俗世挥一挥衣袖,从此做一个饮无根之水、踏无尘之土的槛外人。那些日子,我一直默念着: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,一个人本来就是一支队伍。

在独处的日子里,挂帅出征、迎敌对战的是自己,驻守对峙的敌人也是自己。一个人抢夺城池,跑马圈地,自己是军师,自己是战士,自己是统帅,自己也是俘虏。这场战役何其惊心动魄,女王般站在国度的最高点,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。普通人哪里看的出来,日复一日,这平凡地背着书包,寂寂无闻又似无波古井的我,内心却滔天巨浪,酣畅淋漓。

独处终于信手拈来

也有一个人丢盔弃甲到绝望的时候,感觉自己如同处在漫漫黑夜之中。通讯录里的人很多,却不知道打给谁。于是,我常去暴走、爬山,以为挥霍掉所有的气力,就没有心思来考量自己的不安了。但躺在床上,万籁寂静,你没法不面对你自己。

没错,独处就是这样,你要和成千上万个你诚恳的对话。你就像洞穴里的人,你长久的独处,放大了自己的形象,幻听了周围的欢呼和喝彩,你被自己所感动。天知道,你行走在人生的半山腰,竟然自我感动到涕泗横流,在泪水的幻觉中自以为就此炫目地完成了一生。

自我感动取之便捷,且容易上瘾,它就像会唱摄人心魄之歌的塞壬,你听到歌声就会被迷惑,然后你驾驶的航船就会触礁,跟着坠入大海,冒险旅程尚未开始就宣告结束。你该明白,你享受了那些个自由的时刻,感觉到自我放大的快乐,也必然面对着自己的不足的放大:你的大小眼、你的大饼脸,你的能力的不足、性格的不可爱。你在你心里的地位至高无上,必然也要一个人在滑溜溜的井底孤独地舔着伤口,却怎么也爬不出去。

邱妙津说:尽管人是这么地让人失望,但人还是这么地需要人。此刻若是有人在井边远远向我喊话:“喂,我看见你了”,我的难受和痛楚也会下降几个百分点吧。“知道有一些人和你过着一样的生活,经历着一样的辛苦,或者和你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,经历着不同的辛苦,这也是莫大的安慰呀!”可有时不忍心用自己的疲倦去打扰别人,不打扰是我的温柔呀。有时又觉得快乐你独自品尝,难受了才想起找朋友,一味要求得到却从不付出的人该是多么自私啊。

到此时,方才明白“人是没有孤独不孤独之分的,只有对孤独害怕不害怕之分。”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。人生的背景板就是孤独,无法治愈且长久不散,直到最后走向最大的孤独——死亡。如果周围有了人语声,就像有了一种遥相呼应的惺惺相惜,就如两片不同海域里的灯塔,没见过面,但能感应到对方的一缕清光。有话说的时候,轻言诉起,没话说的时候,是舒适而不尴尬的沉默,不需要刻意去找话说来掩饰困窘,甚至一个眼神,冥冥之中感觉到那份懂得也就够了。

絮絮叨叨这么多,其实不过是近年来关于孤独的一些看法,独处的应该是你独立的心态吧。让你在生活里摸爬滚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,它会让你铜墙铁壁一个人快速的成长,可以“碗筷用自己喜欢的颜色,窗帘挑自己喜欢的款式,肆意妄为地躺在床上看书掉一床的渣也没有人指责,不用看人眼色在冬天把空调全部打开”,这么肤浅的独立着。但是独处也不是万能药剂,百年孤独的人们还是需要马尔克斯去观察并抒写,坐着摇椅在烤火炉边的杜拉斯也还需要炽热的青春情人可回忆,还需要有人走上前说:比起你年轻的时候的娇嫩脸庞,我更爱你如今受岁月摧残的面孔呀。

作者: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4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李林燕 来源:邵阳日报

原文链接:http://epaper.shaoyangnews.net/epaper/syrb/html/2014/07/31/06/06_34.htm

闲言碎语

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还是五年前(2015年)在家里的报纸上,彼时正经历着我年少颇为艰难的时刻。

一转眼,5年就这样过去了,我又一次离开了家乡,离开了故土,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。

某天突然想起这篇文章,但隐约只记得个大概,又想再读读看,于是就找到了原文的线上链接。

再看之时,感觉内心依旧如当年第一次读,情感不由自主地涌出来。

我一直觉得,人生的常态是一个人,一个人吃饭、一个人睡觉、一个人生活。

即使偶尔,会有人陪伴你走一路,那也只是走一路,亲人也好,爱人也罢,抑或是朋友,最终都会离我们而去。

人赤条条地来,最终也会赤条条地走,没带来的,带不走的。

说来也是幸运,这篇文章在网上并没有太多的传阅,加上时隔5年,当时的记忆早已变得模糊,我甚至记不起它的标题,但最终还是让我找到了原文。

就像我们的一生,你永远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幸运在等着我们,也不知道又有什么样的挑战在等着我们去迎接。


这短短的一生,我们最终都会失去。